- +1
【省媒看临夏】临夏市:魅力花都的牡丹文化
牡丹文化
从古至今,牡丹在众多花卉中被拥为“百花之王”,兼有色、香、韵之美,常被称为“富贵花”,更被赞誉为国花,它是民族兴盛的象征,临夏人对牡丹的喜好尤为热烈。在临夏,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唐朝时已经开始观赏栽培,金代墓葬中已有牡丹砖雕。牡丹被列为临夏花卉之首,临夏牡丹集中体现了临夏人的审美情趣,是一种精神的象征,牡丹文化在临夏市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
临夏人对牡丹可谓是情有独钟,从生活细节处处体现着对牡丹文化的热衷与喜爱,临夏人喜欢“赏牡丹”“种牡丹”“品牡丹”“唱牡丹”“画牡丹”“雕牡丹”“绣牡丹”......砖雕、绘画、文学、音乐、戏剧、歌舞、服饰等方面的牡丹文化元素比比皆是,5月更是专属牡丹的日子,每年由市委市政府牵头举办的牡丹文化节会也越办越精彩,大夏河百里牡丹长廊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与牡丹相关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更加激发了临夏人民骨子里对牡丹的热爱之情。
“临夏民居”种牡丹
在临夏的民居里,家家户户几乎都种植牡丹,不论城乡、不管贫富、不论大小,民居庭院中总能看到牡丹的身姿,或一株、两株、或满园皆是。花开时节,走在临夏的大街小巷,空气中都弥漫着牡丹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
“牡丹嘉年华”赏牡丹
临夏牡丹品种繁多,除了最有名的紫斑牡丹之外,还有河州粉、摇黄、魏紫、雪花梨、佛头青、朱砂红、绿蝴蝶等180余种。每年的四五月份,临夏的牡丹竞相开放,有的呼之欲出、有的含蓄羞涩、有的端庄妩媚,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单瓣牡丹宽大平展如蝴蝶,重瓣牡丹拥挤稠密如绣球。牡丹盛开之际,人们纷纷踏青出游,互邀观赏,每天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只为一睹牡丹的芳容。
“河州花儿”唱牡丹
牡丹文化渗透临夏地域的各种艺术中,临夏作为“花儿的故乡”,常以民歌“花儿”传唱牡丹,在众多的花儿曲令中,有很多都以牡丹命名,有“牡丹令”“白牡丹令”“二牡丹令”等等。在民歌“花儿”演唱的情感表达中,牡丹常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花儿令中常将牡丹喻为女性,也通过对牡丹的喜爱之情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
“临夏美食”品牡丹
好“吃”的临夏人,把对牡丹的爱揉进了骨子里,融入到了美食里。在临夏牡丹绽放之际,伴随着飞红滴翠、清香氤氲的牡丹气息,临夏美食闪亮登场,各族人民开“牡丹宴”,品“牡丹花”开水冲泡的牡丹茶、尝鲜嫩的牡丹花瓣烹调的“牡丹羹”“牡丹菜”,涮新鲜的牡丹花瓣花蕊调配的“牡丹养生火锅”,以热爱融化热爱,用美食庆牡丹之盛。
“临夏非遗”作牡丹
牡丹虽盛,但花期较短,勤劳的临夏人民便将牡丹穿在身上、雕在砖雕上、刻在木雕上、捏在泥塑上、画在纸上、绣在枕头上......用传统非遗的形式将牡丹呈现生活的细节中,留在心里。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临夏砖雕更是在金代便开始创作牡丹,东公馆的《牡丹双宝瓶》更是牡丹砖雕中的绝佳作品。
牡丹文化
对于临夏人来说,牡丹文化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美化了临夏的建筑空间和生活空间,而且还在于各种文化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释放、情致的陶冶、情感的滋养,以此获得的文化的认同感。临夏市在“打造魅力花都 建设公园城市”的进程中,牡丹更是不可或缺,“花都”更是“牡丹之都”。在河州牡丹的故事里,从来都不只是一朵花的“芳华绽放”,更是一座城的“新姿焕发”。
原标题:《【省媒看临夏】临夏市:魅力花都的牡丹文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