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过去的兵器,有好有坏,例如程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随后就能拿上武器,而《水浒传》里面,好汉出门,更是人手一把朴刀,大部分兵器,制作简单,但是铠甲显然要更加高超的工艺。
以明朝经典的大铠举例,从凤翅抹额盔,再到甲片上标志性的山文鱼鳞、柳叶,既要做到轻巧坚固,也要整齐工整,方便穿戴...
古代当然也禁止杀伤性兵器,但是类似于朴刀之类的通常被忽略,宋史料就提到:“‘畲刀’是民间日用之器,川峡山险, 全用此刀开山种田,谓之刀耕火种。今若一例禁断,有妨农务,兼恐禁止不得, 民者犯众。请自今着裤刀为兵器者禁断;为农器者放行。”
而唐代的刑法典《唐律疏议》记载:“若有矛、矟者,各徒一年半”,相比之下,拥有弓弩和甲胄的惩罚却要大上不少:“弩一张加二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同。即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
弓弩是远距离的杀伤性武器,严禁流通不难理解,但是对甲胄的严防死守更是超过弓弩,多少就让人感到吃惊了。
实际上《荀子》有云:“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甲兵甲兵,铠甲和军队之间通常是联系起来的。
南宋时期从数十万禁军中挑选出最精锐的部队,’张浚军三万、有全装甲万副刀枪弓箭皆备。韩世忠军四万,岳飞军二万三千,王军一万三千虽不如浚之”,尚且不能做到披甲率百分之百。而后金时期的努尔哈赤,仅仅凭借13副铠甲,就能重新起家,大败明军。
甲胄在弓箭面前,更能彰显出庞大的威慑力,郑成功北伐的时候,麾下清一色的铁甲军,面对清军弓弩:“郑兵不动。俱铁甲胄、铁面头子,止露两足;用长刀砍骑,锐不可当。射中其足,则拔箭更战;大兵遂败。”
相比较与未曾披甲的士兵,穿着甲胄的战士拥有着更高的防御力,而在中世纪的西方,那些重骑兵更是恨不得武装到牙齿,头盔仅仅只露出两个提供视线的洞。
“禁甲不禁兵”,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样做也有利于提高官府的防控成本,至于过去频繁发动的农民起义,即便中央王朝有多么昏聩,多么缺乏战斗力,却少有获得成功者,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便是吃了没有甲胄的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