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神话故事并不能作为史料,但我们通过这个故事也能看出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甲胄这种防具,而且其出色的防护作用,也让参战的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远古时期我国先民的生产力较为低下,金属冶炼制造技术相对落后,因此最早的甲胄都是用动物皮制成的。
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古代皮甲的样式被逐渐定型,即用甲片编缀而成的札甲。
这种甲胄由大块长方形甲片组成的身甲与小甲片组成的袖甲组成,每一块甲片的表面都经过了涂漆处理。
这让甲胄的强度变得更高,能够抵挡敌军兵器的砍刺,同时也能够保持甲胄的形态,不会在穿戴过程中发生变形。
皮甲从诞生以来一直都是我国战场上的主角,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古人已经具备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但由于青铜甲胄具有沉重、质地较脆等问题,皮甲依然是士兵们的首选。
而且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大多点到为止,能够上阵作战的也都是贵族阶级,因此战争激烈程度并不高,皮甲也能满足战场需求。
但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以魏武卒为代表的职业军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且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制武器的杀伤力也不断上升,这也让皮甲显得力不从心了。
我国自此正式步入了铁甲时代。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我国的钢铁冶炼技术突飞猛进,这一方面让士兵们的兵器变得锋利无匹,另一方面也让工匠们用能力制作出比青铜甲更加轻便的甲胄。
相较于厚重的青铜甲片,我国古代的铁甲甲片厚度更薄,重量更轻,也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这让铁甲能够延续皮甲的编缀方式,其制作工艺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
为了满足不同的战斗需求,战国时期各兵种的甲胄形制也不尽相同。
骑马作战的骑兵往往身穿短款铠甲,肩上也没有披膊,这让他们可以更好地驾驭战马,而步兵的铠甲则为长身带披膊的甲胄,驾车御手穿长身、有护领和护手甲的铠甲,这些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战斗要求。
到了汉代铁甲的形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札甲样式的身甲之外,保护头部的兜鏊,保护颈部的盆领以及保护臂部的钎等也已形成,并成为部分士兵的常规装备。
这些防护用具的使用让士兵们在战场上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防护,避免他们遭到弓弩等远程兵器的伤害,有效降低了士兵的伤亡率,对于保持队伍士气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一度对于战争的前景十分悲观,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袁绍的军队拥有比他更多的甲胄,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种不可弥补的差距。
在之后的朝代中,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铁甲在札甲的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渐发展出了袖铠,两当铠,明光铠等甲胄类型。
其中明光铠在南北朝时期更是被称为“铁猛兽”,足见其对于敌军的威慑力。
到了唐宋时期我国的国力取得了极大发展,甲胄的质量也上了一个台阶。
其中宋代步兵穿戴的步人甲,更是我国历史上最重的铁甲,其甲身由紧密排列的甲片组成,防护能力极佳。
但与此同时我国古代的战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火药的发明火器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沉重的铁甲虽然能够抵御冷兵器的攻击,但对于冲击力极强的火器弹药却束手无策,这也预示了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虽然从元代开始火器就在中国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明代士兵的甲胄除了做了轻量化处理以便于使用火器之外并没有太多的改良。
倒是清军为了抵御火器的攻击率先发明了棉甲,这也让他们在之后的战斗中取得了不小的优势。
棉甲顾名思义就是用棉布制成的甲胄,这种甲胄从外表来看和普通的棉衣差距不大,但在棉布的下面,其实隐藏了几百枚甲片,这些甲片被称为甲叶。
它们彼此之间不像札甲那样紧密相连,这让棉甲的贴身程度远远好于铁甲。
与此同时棉布的使用让棉甲的保暖能力远好于其他甲胄,清军早期的战斗都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也赋予了他们很大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棉甲外部松软的棉布和棉花能够提供很强的缓冲力,这可以极大降低弹丸的冲击力,减少士兵的伤亡。
其内部的甲叶也足以抵御冷兵器的攻击,这些棉甲也成为了中国甲胄发展史上的最后高光。
到了清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火药及火器技术的飞速发展,棉甲已经无力抵御新式枪炮了。
在经历了多次惨败后,其最终也被清廷所抛弃,甲胄也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
在我们讨论古代战争的时候,兵器的发展一直都是人们关心的重点,但实际上甲胄才是更能决定战争走向的存在。
因为甲胄能够有效降低士兵的恐惧情绪,而这正是维持军队秩序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我国先民们发明了功能各异的甲胄,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随着现代火器的出现,再先进的甲胄也显得力不从心,军装也开始向整洁、轻便等特性靠拢,甲胄这种从蚩尤时代便出现的“神兵”,也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古代甲胃源流与康熙帝大阅甲》,刊登于《紫禁城》2008年11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