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钓鱼台国宴大师侯瑞轩
后排右一:李志顺
后排左一:李志顺弟子张勇涛
就是这样纯粹地做菜,1991年,机缘巧合,李志顺成了钓鱼台国宴大师侯瑞轩的最后一位关门弟子。彼时的李志顺已然有了工资地位,但还是选择去侯瑞轩门下做一位小学徒。“当时人们都不认识我,要我干啥我就干啥,一心就是要学东西。”李志顺说。自是学了不少烹饪技艺,但是独有一句话影响李志顺至深——“要把菜当命做”。“如果你把菜当命做,少加盐了心疼,少加醋了肺疼,那就不敢少加了。现在为什么厨师做菜做不好?因为重视度不够,所以做出来的菜就不像样。”
后面的事就清晰了。学徒变成了师父,开店成馆,开门收徒。但是这二十多年的学徒生涯,成了李志顺一生的坚守。“早在十五年前,我就提起过,厨师必须恢复学徒制,以师带徒,口传心授。做饭是看不明白的,过程转瞬即逝。《吕氏春秋·本味篇》讲,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同样的东西,加热一小时是一个味道,一个半小时又是一个味道;火候大了是一个味道,火候小了又是一个味道。每位厨师必须看够那么多东西,做够那么多东西,才能说是真正的厨师。”
在李志顺的餐馆里,被严格执行着学徒制,学徒三年才能搭上手,切切配料,学徒五年才能炒菜,学徒八年才能成为厨师长。这样漫长而严苛的过程,自是吓退了不少慕名前来的人,从2001年来到郑州到现在为止,昔日的厨师团队现如今早已所剩无几,但是这十多年跟着他一路走来的,个个都成了足矣扛鼎的好厨师。
师传徒:一生为厨
前不久,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项目总决赛在上海举行,李志顺任专家组裁判。这场赛事有什么意义?首先,世界技能大赛堪比技能大赛中的“奥运会”;其次,这是时隔25年,中国首次次派个人代表国家的名义出赛。“决赛是二进一,也就是说,只有两个人比赛。但是专家组成员就有十几位,这就是传帮带。要对年轻人全心全力地教,也要教育他们全心全意地去学,既然学了厨师,就不要想别的了,要沉下心来。”
“全心全意地教”和“全心全意地学”,在李志顺看来这是年轻厨师与之产生共振的关键点。“餐饮一直都是有两种业态:做手艺还是做生意;厨师也分两种:做美食还是做粮食。如果要做技艺型的厨师,包含了传统技艺集成和个人风格创造,是带有个人的思想和观念的,必须潜心。”李志顺说。
二合馆合影
但要做到“全心全意”这四个字谈何容易。“学校的三年只是基础文化教育,从学校出来进入餐馆依旧要从零开始。一般有三年的基础教育会好上手,但是也有问题,就是学了知识之后到饭店得重新学,很多人会觉得难,很少有人坚持到底。”再加上收入和时间因素,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学徒越来越难。闲暇的时间,李志顺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三百八十年来二合馆只一家店?“其实这就是传承。老师传给学生,学生再传给学生的学生。没有什么技巧,只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只做这一件事儿罢了。”李志顺说。
“人都说,当学徒就学傻了。对,就是要学傻了,只有学傻了,才能把老师教的东西都实实在在地学到自己手里,这是好事儿。”李志顺说,“学会了之后,在坚守中去突破、创新,就行了。”
李志顺教学生,从来不吝赐教,但是教有道,学有术,怎么教,学什么,李志顺很清楚。他用学徒制来教徒弟,教的就是一个传承,但是在时代背景下该怎么传承,在他看来当然要“藏古纳新”。“现在社会开放了,很多西方的烹饪技艺传过来了,这当然要学,但是学了不能忘本,要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植物可以嫁接,技术也可以嫁接,但是嫁接不是把根刨出来,要想把苹果嫁接在梨树上,只有把苹果最好的那一枝剪掉,嫁接到梨树最好的那一枝上,才可以结出苹果梨。你不能把苹果的树根刨出来,把梨的树根刨出来,这样两棵树不就都死了吗?我特别赞赏鲁迅说的,我们就是拿来主义,拿来是为了丰富自我,而不是忘记自我。”李志顺说。
论技论德,李志顺是绝对的大匠,但是“匠”之于李志顺,并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告诉你,你是谁,该做什么,要怎么做。三十八年为厨经历,李志顺早已名利双收可以坐上席而观全局。但是他不,“真正的大师,都不愿意戴大师帽,而是在厨房实实在在做菜。我师父侯瑞轩从15岁做厨师,79岁才不做厨师长;我表舅一生没有离开过厨房,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还在给学徒讲菜。”李志顺说,“技艺型厨师是一条艰难的路,一旦选了,这一辈子都要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不能懈怠。”
小璐说:
认识李志顺老师已经三年有余,三年里,各种新的变化发生在他和二合馆身上,但是不变的是那句始终挂在嘴上的“我就是个厨师”。李志顺老师一生钻研技艺,或许“厨师”二字,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本,生在世,勺不离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